《激情的岁月》破圈,是靠信仰的魅力征服了年轻观众

时间:2023-03-10 06:36:39阅读:1261
“这部片子的一大特点,在于每一个人物及其生活在历史上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但是又不是他们中某个人的人生记录,是写一代人的精神情操和人物命运。不是为某个人立传,而是为整整一代人作传。”在电视剧《激

  “这部片子的一大特点,在于每一个人物及其生活在历史上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但是又不是他们中某个人的人生记录,是写一代人的精神情操和人物命运。不是为某个人立传,而是为整整一代人作传。”

  在电视剧《激情的岁月》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就这部电视剧展开讨论,对其在艺术上为一代科学家作传的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电视剧《激情的岁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鹿鸣影业有限公司承制,目前正在央视热播中。该剧由白涛、黄楠联合导演,黄剑东编剧,李光洁、高露、李健领衔主演,徐晓璐、朱铁、齐欢、苏茂洋、牛飘、刘卫华、马灿灿、贺彬主演,讲述了新中国初期,一群科研工作者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奉献青春的故事。

  在《激情的岁月》里,有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归国的海外科学家,有出身军旅、投身保卫工作的军人,既有父女之间的亲情,也少不了夫妻之间的爱情。

  多角度的故事讲述将科学家身上那种带有人间烟火的一面展现了出来,采用年轻化的表达,实现了爱国情怀的成功出圈,特别是该剧对信仰的诠释,感染了不少的年轻观众。

  人间烟火,呈现科学家们的另一个侧面

  提到科学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一心投身科研、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范儿,这明显是一个误读。在高大上的工作背后,他们同样也是普通人,有着七情六欲和平凡的生活。《激情的岁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刻画出了科研工作者们动人的生活侧面。

  那些研发“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们,不只有实验室和数据,还有细碎的生活和独特的个性。

  留苏归来的王怀民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怪人”,时常把“无用的生活上的交流可以省略,把时间用于学术研究”牢记心间,特立独行的他贡献了众多的笑点,但是他争分夺秒搞科研的背后,是妻子逝去带给他的巨大伤痛。

  他要用一个人的生命活出两个人的精彩,实现夫妻两人的共同愿望,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用自身诠释了冰冷科研数据之外最动人的深情。

  从美国归来的钟心,多才多艺之外还性格开朗,身为“手磨咖啡爱好者”的她,会因为爱慕王怀民而故意无理取闹。

  在外人眼中,她是国外留学归来的专家学者,然而终究她也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生,有自己的小情绪。舞会上的勇敢表白和从事科研时的认真负责极具反差,让这个角色更加生动立体,也让观众领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女科学家。

  除了这些细微之处的人间烟火,大的时代变化也没有在剧中沦为背景板,这同样是《激情的岁月》值得肯定的一点。从苏联专家来华到中苏断交,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核能民用化,这些大的历史事件,都有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核武器的研发是宏大背景,个人的喜怒哀乐是日常生活,可以说在宏大与日常之间,《激情的岁月》做了一个较为平衡的取舍,把科学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传递给了观众。

  打破圈层,做年轻人爱看的主旋律电视剧

  在年轻人眼中,主旋律电视剧往往比较严肃,偏向宏大叙事的倾向让很多年轻观众对此望而却步,“年轻人不爱看主旋律电视剧”似乎成了一个被默认的现象。

  《激情的岁月》所希望的就是打破圈层,让这样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能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该剧进行了一种主旋律电视剧年轻化表达的探索,按制片人梁仁红的话来说:“我们要做一部不太一样的献礼剧,要打破年轻人对于献礼剧的偏见和成见,做一部很燃很好看的主旋律电视剧。”

  这种探索在最初阶段就被确定了。编剧黄剑东在研讨会上表示,在剧本创作之初,他就有心往年轻化角度倾斜。“说到底他们也是一群有血有肉可爱的年轻人,会开玩笑,有自己的生活趣味,有的时候会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生活和情感当中去,我想写的就是这种‘英雄的日常’。”

  虽然时代不同,可是青春一致。当代年轻人没有机会参与到“两弹一星”的研发中去,但是对于那些科研工作者们在宿舍中的生活、日常聊天互怼等方面,却有着类似的体验。

  正是用这样日常的桥段,《激情的岁月》消解了年轻观众和英雄人物之间的距离感。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坐在身边的闲谈,这样“英雄的日常”是容易被年轻观众所接受的。

  如果说“英雄的日常”消除了年轻人的距离感,那么情感的表达则击中了年轻人的共鸣点。

  科研工作者的爱情总是不同于一般男女。“等你任务结束那天,我们结婚吧”,就是一个简单的承诺,让王怀民和杨佳蓉之间少了一些花前月下的浪漫,多了几分以身许国的豪迈,带着那股纯粹和直接,感动了不少观众。

  钟培林和钟心这对投身科研工作的父女,在是否回国的问题上有分歧,但是面对坚决回国的父亲,钟心早早报名应聘了海关的中文翻译,在关键时刻助了父亲一臂之力。虽然彼此有争执,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还是会彼此包容,这就是家庭,这就是亲情。

  正是因为塑造了这些没距离、有情感的人物群像,《激情的岁月》才能实现破圈,达到在年轻观众之间的传播。

  信仰至上,艰苦年代里精神造就的奇迹

  新中国建立初期,可谓是一穷二白,在科研领域尤其如此。设备短缺,资金不足,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科学家毅然归国?为什么能够成功研发“两弹一星”?对今天的观众来说这都是令人不解的问题,《激情的岁月》所要解答的就是这样的疑问。

  在《激情的岁月》研讨会上,该剧的信仰问题引起激烈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对信仰的诠释是剧情里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也构成了全剧的核心。

  剧中留学苏联的王怀民夫妇、身在美国的钟氏父女,都选择了回国。留在海外,他们本可以有着优渥的待遇,可以参与世界顶级的科研项目,甚至有希望问鼎诺贝尔奖,但是他们选择了放弃。

  在剧中,归国前钟教授和女儿的一番话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管在美国做什么成绩,人家根本不承认你。因为你身后没有祖国,祖国就是无数个零前面的一,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

  那些科学家们深知,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只有中国强大了,他们才能更有底气和尊严地生活。回国,就是为了争取掌握命运,为自己更是为国家,这样的信仰在那个年代里相当普遍。

  在朝鲜战争中,面对美国的“核讹诈”,中国缺乏相应的反击能力,没有“两弹一星”,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他们为的是国家的长久发展,而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正是那些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们的真实写照。

  信仰的力量不仅仅只存在于科学家身上,还有参与保卫任务的陶志纲、负责基地食品保障的李彩兰、参与防护保障的杨佳蓉……他们都投身到“两弹一星”事业当中,为之奉献青春甚至生命,这样一群值得尊敬的人,正是对那个年代里信仰至上的真实表达。

  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指引下,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在“中国奇迹”的背后,是无数用信仰浇灌出来的“爱国之花”。

  有如此坚实的信仰做后盾,《激情的岁月》成功破圈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信仰的力量有着永恒的魅力,它足以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年轻观众。

评论

  • 评论加载中...